最新网址:www.xinbqg.info
期末季的图书馆,是一座没有硝烟的战场。每个座位都成了兵家必争之地,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紧张的气息。我在三楼心理学专区找了个靠窗的角落,这里能望见远处覆雪的教学楼尖顶。摊开《认知心理学》的笔记,我却迟迟无法进入状态。脑海里反复回响着昨天李教授在课上的话:
“心理学研究要想做出突破,必须找到那个属于你的、独特的切入点。”
什么才是我的“独特切入点”?
“咳咳。”弗洛伊德老师出现在对面的椅子上,手指轻叩桌面——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,“你最近似乎很迷茫,小今。”
我合上笔记本,叹了口气:“每个领域都有人研究,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,找不到可以开辟新路的地方。”
就在这时,陈浩抱着厚厚一摞书在我旁边坐下。他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兴奋的光:“林夕今!你猜我发现了什么?”
他摊开一本厚厚的英文专著:《The Neuroscience of Dreaming》(梦的神经科学)。
“你看这个,”他指着书中的一段,“研究发现,在快速眼动睡眠期,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,而情绪中枢异常活跃。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梦境常常不合逻辑却充满情感冲击。”
我的心突然跳快了一拍。
弗洛伊德老师不知何时飘到了我们身后,专注地看着那本书。
那天晚上,我失眠了。躺在床上,白天看到的那些关于梦境的研究在我脑海里翻腾。我想起高一那个改变命运的下午,在图书馆第一次翻开《梦的解析》;想起弗洛伊德老师说过“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”;想起我和方舟讨论过的“绘梦仪”……
一个模糊的想法开始在我心里成形。
第二天,我早早来到图书馆,开始有目的地检索。我在数据库里输入“dream decoding”(梦境解码)、“consciousness studies”(意识研究)等关键词,一篇篇地阅读最新的论文。
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,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当我读到一篇关于“利用fMRI模式识别解码视觉梦境”的论文时,激动得手指微微发抖。
“弗老师,您看这个!”我在心里呼喊,“科学家已经能够通过分析大脑活动,大致还原出受试者梦境中的视觉元素了!”
弗洛伊德老师的身影在阳光中显得格外清晰。他凝视着论文上的脑成像图片,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:“在我的时代,这简直是魔法。”
傍晚,方舟突然出现在图书馆。他背着双肩包,风尘仆仆,却掩不住眼中的笑意。
“项目刚结束,就想来看看你。”他小声说,在我对面坐下,“在看什么这么入神?”
我把正在读的论文推给他看。方舟快速浏览了一遍,眼睛越来越亮:“这个算法思路很有意思。不过如果结合更先进的深度学习模型,准确率应该还能提升。”
我们就这样在图书馆讨论起来,从梦的神经机制谈到可能的解码算法,再谈到这项技术未来的应用前景。方舟在白纸上写下一行行公式,耐心地向我解释每个参数的意义。
“你知道吗,”他突然抬头看我,“你谈到梦境时的样子,就像我谈到物理定律时一样。眼睛里都有光。”
图书馆的闭馆音乐缓缓响起。我们收拾好东西,并肩走在回宿舍的路上。夜空清澈,几颗星星在寒风中闪烁。
“我想好了,”我停下脚步,看着方舟,“我的研究方向,就是梦境与潜意识。我要用这个时代的技术,继续探索弗洛伊德老师当年提出的问题。”
方舟微笑着握住我的手:“我就知道你会找到的。”
回到宿舍,我在书桌前坐了很久。摊开崭新的笔记本,我在扉页上郑重地写下:
梦境与潜意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
——致弗洛伊德老师,以及所有探索心灵奥秘的先行者
弗洛伊德老师飘在窗前,望着夜空中的星辰。月光洒在他半透明的身影上,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银边。
“小今,”他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,“知道吗?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,我曾经感叹:我们就像是举着微弱的烛火,在无尽黑暗的地下洞穴中探索。而现在……”
他转过身,眼中含着我从未见过的、近乎温柔的笑意:
“你们已经点亮了电灯,正在把那个洞穴变成明亮的殿堂。”
我走到窗边,和他一起仰望星空。那些闪烁的星光,像是无数先行者在时间长河中点燃的灯火,而我很幸运,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准备点亮属于自己的一盏。
“这条路可能会很艰难。”我说。
“但值得。”他回答。
窗外,北斗七星在夜空中指引着方向。我知道,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北极星。
最新网址:www.xinbqg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