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百强小说 > 其他小说 > 拾穗儿 > 第15章-问师
最新网址:www.xinbqg.info
    《普通生态学》的课堂上,吊扇在天花板上划出缓慢的弧,金属轴承磨出的“吱呀——吱呀——”声像老纺车在转,把九月午后黏腻的闷热搅得更稠。

    阳光从窗棂挤进来,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方格,讲台上的老师握着半截白色粉笔,指尖沾着薄薄一层灰,正弯腰在黑板上画“种群增长模型”。

    J型曲线的上扬像陡峭的山坡,S型曲线的平缓又像被风磨平的戈壁棱线,粉笔划过黑板的“唰唰”声,在寂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。

    拾穗儿坐在第三排靠窗的位置,脊背挺得笔直,眉头却拧成了一个结。

    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浅蓝色衬衫,领口处还留着昨天熨烫的折痕,此刻衬衫的后背已经洇出一片浅湿,贴在皮肤上,像块冰凉的湿布。

    窗外的梧桐叶被风拂得“沙沙”响,叶片碰撞的声音温柔得像奶奶阿古拉织毛衣时的毛线摩擦声,却抚不平她心头的焦躁。

    课本摊开在桌面上,“环境容纳量”“内禀增长率”这些黑体字像排着队的陌生人,每个字她都认识,连起来却像天书般在眼前。

    她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手里的蓝色圆珠笔,笔身已经被她捏得发烫,笔帽被拧开又合上,“咔嗒——咔嗒——”的细微声响,在安静的教室里显得有些突兀。

    前排的女生回头看了她一眼,她赶紧停下动作,把笔攥得更紧,指节都泛了白。

    笔记本上,她的字迹因为用力过猛而深深凹陷进纸页,墨水浸透了纸背,在后面一页留下模糊的印记。

    最下面一行,她用红笔圈出了一个问号,旁边写着:“为什么是K?为什么环境容纳量要用K表示?”

    她盯着那个K,越看越觉得陌生,像戈壁滩上偶尔出现的、认不出的石头,不知道它藏着什么秘密。

    老师还在讲台上讲着,说“S型曲线的顶点就是K值,是环境能承载的最大种群数量”,可她脑子里却全是家乡的羊群——

    阿爸阿妈在世时养的羊,每年春天都会多几只,可到了冬天,草少了,羊就会瘦下来,有时候还会病死,这是不是就是老师说的“环境容纳量”?

    可阿爸从来没说过“K”,他只说“草就那么多,羊多了要饿肚子”。

    下课铃突然响了,尖锐的铃声像鞭子一样抽在拾穗儿心上,她猛地惊醒,才发现自己盯着课本发了半节课的呆。

    桌面上,她的掌心印在课本上,留下一片湿痕,连课本的纸页都被汗水浸得发皱。

    她低头看笔记本,满纸都是歪歪扭扭的公式和圈起来的问号,刚才老师讲的内容,她一句都没记住。

    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,同学们收拾书包的“哗啦”声、谈笑声混在一起,有人说要去食堂吃新开的麻辣烫,有人说要去图书馆占座,那些轻松的语气像针一样扎着拾穗儿。

    她看着同学们三三两两地离开,一种熟悉的无力感慢慢爬上心头——就像小时候在戈壁滩上放羊,她跟着羊群走了一下午,抬头却还是望不到边的黄沙,天是黄的,地是黄的,连风都是黄的,她不知道要走到哪里,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。

    但她咬了咬下唇,把笔记本胡乱塞进书包,又拽了拽衬衫的衣角,深吸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她不能就这么放弃,她抓起书包,小跑着追出去,走廊里的光线比教室暗,她的影子在墙上忽长忽短,脚步声“噔噔噔”地响,像在跟自己的心跳较劲。

    老师已经走到了走廊尽头,正低头整理手里的教案。

    拾穗儿在离他两步远的地方停下,胸口因为奔跑而起伏着,她张了张嘴,却觉得喉咙发紧,像被戈壁的风沙堵住了。

    “教、教授......”

    她的声音有些发颤,带着西北口音的普通话在空旷的走廊里格外清晰,尾音还微微上扬,像小时候喊阿爸回家吃饭时的语气。

    孙教授回过头,她赶紧把书包拽到身前,手指紧紧攥着书包带,“那个‘逻辑斯蒂增长’里的‘环境容纳量’,我还是不明白,能不能再讲一遍?”

    说完这句话,她的脸瞬间红了,从脸颊一直红到耳根,连耳朵尖都发烫。

    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抠着书包上的带子,那根带子已经被她抠得起了毛边。

    她不敢看老师的眼睛,盯着自己的鞋尖——这双白色的运动鞋是奶奶阿古拉在镇上的集市买的,鞋底已经有些磨损,她却一直舍不得穿,今天是第一次穿来上课。

    孙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,镜片反射着走廊顶灯的光。

    他打量着眼前这个姑娘,个子不算高,头发扎成一个简单的马尾,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濡湿,贴在皮肤上,可眼睛却亮得很,像戈壁滩上夜晚的星星,带着一种不认输的执拗。

    他记得她,每次上课都坐在前排,笔记记得特别认真,有时候他提问,她虽然不举手,却会把身子往前倾,眼神里满是渴望。

    “走吧,去办公室。”

    孙教授笑了笑,眼角泛起细密的皱纹,像被风拂过的沙纹。

    他的声音很温和,没有一点不耐烦,拾穗儿悬着的心突然就放了下来,刚才发紧的喉咙也松快了些。

    孙教授的办公室朝北,窗外对着学校的围墙,光线有些昏暗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墨香和旧纸张的味道。

    靠墙的书架上堆满了生态学专著和期刊,书脊上的字有的已经褪色,最上面一层还放着几个玻璃罐,里面泡着植物的标本。

    窗台上的绿萝长得郁郁葱葱,藤蔓垂下来,叶子上还挂着水珠,应该是刚浇过水。

    孙教授拉过一把木椅子放在桌前,“坐吧,别站着。”

    他自己则坐在对面的椅子上,从抽屉里取出一叠草稿纸,又拿出一支铅笔,笔杆上还印着学校的校徽。

    “哪里不明白?你说具体点,咱们慢慢说。”

    孙教授把草稿纸推到拾穗儿面前,语气和蔼得像隔壁的老爷爷,拾穗儿紧张的情绪又松了些,她慢慢坐下,椅子腿在水泥地上蹭出轻微的“吱呀”声。

    她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,封面是浅蓝色的,边角已经有些卷边,这是她高中时用剩下的,她舍不得扔,又接着用来记大学的笔记。

    她翻开笔记本,找到记着“逻辑斯蒂增长”的那一页,这一页密密麻麻写满了字,有的地方用蓝色笔写,有的地方用红色笔标,还有她自己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——她试着模仿教授在黑板上画的S型曲线,可画出来的线条却像戈壁滩上起伏的沙丘,一点都不平整。

    “这里,”她的指尖轻轻点在一个公式旁,指尖因为紧张而有些发凉,“书上说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特定环境中的最大承载量,可是为什么......”

    她顿了顿,眼睛盯着草稿纸,像是在寻找合适的词语,“为什么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呢?自然界的条件不是一直在变化吗?就像我们家乡,有时候下雨多,草就长得好,羊就能多养几只;有时候旱得厉害,草都枯死了,羊就要少养,甚至要卖掉一些......”

    说到家乡,她的声音低了些,眼神也柔和了些,仿佛又看到了家乡的草原和羊群。

    孙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他接过笔记本,仔细端详着那些批注,红色的问号、蓝色的注释,还有旁边画的小羊图案——她在“种群数量”旁边画了一只简笔画的小羊,羊角还是歪的。

    这个姑娘不只是在“不理解”,她是在“思考”,在把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,这比单纯的记笔记难得多。

    “问得好。”

    孙教授抽出铅笔,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坐标系,X轴标上“时间”,Y轴标上“种群数量”,“我们先从指数增长说起,就是这个J型曲线,它假设环境里的资源是无限的,没有天敌,没有疾病,种群数量会一直涨......”

    铅笔在纸上“沙沙”作响,一条流畅的J型曲线逐渐成形。

    老师的声音不高,却格外清晰,每个字都像落在拾穗儿的心尖上。

    每当讲到关键处,他会放慢语速,用笔尖轻轻点着纸面,“你看,这个曲线是不是很陡?但现实里不可能这样,就像你说的,家乡的草不会无限多,雨水也不会一直充足,所以就有了S型曲线。”

    孙教授又在旁边画了一条S型曲线,曲线的起点很低,慢慢上扬,到了中间突然加快速度,最后又平缓下来,停在一个水平线上。

    “这条水平线就是K值,也就是环境容纳量。但你说得对,K值不是固定的,它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,就像你家乡的雨水——雨水多,草多,K值就高;雨水少,草少,K值就低。

    课本上写的‘固定数值’,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模型,就像我们学数学时画的辅助线,是帮助我们看清规律的工具。”

    孙教授的铅笔停在曲线的拐点,“这里,就是环境阻力开始显现的时刻。

    就像一个孩子在成长,小时候长得快,一年能长十几厘米,到了青春期突然蹿高,然后速度就会慢下来,最后长到一定高度就不再长了——不是他不能长了,是身体的‘环境容纳量’到了,骨骼闭合了,营养也会优先供给其他器官......”

    拾穗儿的身子微微前倾,双手撑在桌面上,眼睛紧盯着那张草稿纸,连呼吸都放轻了。

    孙教授的话像一把钥匙,慢慢打开了她心里的锁。

    当他讲到“种群密度接近K值时,增长率会逐渐下降直至零”,她突然抬起头,眼睛亮得像星星,嘴角也不自觉地向上扬:“就像我们戈壁滩上的梭梭树!”

    她的声音里带着兴奋,连带着西北口音都重了些,“我们家乡的梭梭林,都是一片一片种的,不能种太密,太密了就会互相抢水、抢阳光,长得又细又矮,还容易枯死;种得稀一点,每棵树都能长好,枝繁叶茂的,还能固沙。一块地只能长那么多梭梭树,再多种就长不活了,这是不是就是您说的‘种群密度接近K值’?”

    老师赞许地点点头,眼角的皱纹更深了,“很好的类比!生态学的理论,从来不是纸上谈兵,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,藏在你家乡的草原、梭梭林里。你能把知识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,比记住十个公式都有用。”

    他站起身,走到书架前,踮起脚尖,从上层抽出几本期刊,期刊的封面已经有些发黄,边缘也卷了起来。

    他翻找出几篇论文,标题上写着“阿拉善盟梭梭林种群动态研究”“干旱区植被环境容纳量变化分析”,“这几篇都是关于荒漠植被种群动态的研究,里面有具体的数据和模型应用,还有实地调查的照片,你拿回去看看,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双手接过那几篇论文,指尖触到纸张的粗糙质感,心里突然暖暖的。

    论文的边角已经微微发黄,散发着油墨和旧纸张特有的气味,纸页上还有老师用铅笔做的标记,在“降水量与K值相关性”旁边画了一个小圈。

    她把论文紧紧抱在怀里,像抱着什么珍宝,生怕不小心弄坏了。

    “谢谢教授。”

    她站起来,深深鞠了一躬,腰弯得很低,头发都垂到了胸前。

    孙教授笑着摆摆手,“不用谢,有不懂的地方,随时来问。”

    那个傍晚,拾穗儿没有去食堂吃饭,也没有回宿舍,直接去了图书馆。

    图书馆的三楼靠窗位置是她最喜欢的地方,从这里能看到学校的操场和远处的高楼。

    她把书包放在椅子上,小心翼翼地把论文摊开在桌面上,又拿出笔记本和笔,摆得整整齐齐。

    斜阳透过百叶窗,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像家乡戈壁滩上的云影。

    第一篇论文是关于阿拉善盟的梭梭林种群研究,作者是一位来自甘肃的教授,看到“甘肃”两个字,拾穗儿觉得格外亲切。

    论文里有数据表格,有折线图,还有实地拍摄的照片——照片上的梭梭林长得很茂盛,远处是连绵的沙丘,和她家乡的景色一模一样。

    当她看到“研究人员用逻辑斯蒂模型拟合梭梭种群增长数据,得出该区域梭梭林K值为3.82株/公顷”时,心跳突然加快了,指尖都有些发麻。

    3.82株/公顷——这个冰冷的数字,此刻在她眼里却活了过来。

    她想起了家乡的梭梭林,阿爸在也时带着她去种梭梭,每次都会量好间距,说“两棵树之间要留够三步远,不然长不好”。

    原来阿爸的“三步远”,就是论文里的“3.82株/公顷”;原来阿爸嘴里的“经验”,就是书本上的“逻辑斯蒂模型”。

    她终于明白,为什么阿爸常说“一块地就像一个人,承载能力是有限的”,这句话里藏着的,就是最朴素的生态学智慧。

    她在笔记本上认真地抄录着关键段落,遇到不懂的术语就用红笔圈出来,旁边写上“查词典”“问老师”。

    图书馆的灯一盏盏亮起,暖黄色的灯光照在她的脸上,她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,像一株倔强生长的梭梭。

    有那么一个瞬间,她抬起头,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,恍惚间觉得自己不是在省城的图书馆,而是回到了戈壁滩上——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,羊群在草原上慢悠悠地吃草,阿爸坐在石头上抽烟,阿妈在帐篷里做饭,炊烟袅袅,飘向远方。

    第二次生态学课,孙教授刚走进教室,目光就在人群中扫了一圈,像在寻找什么。当看到第三排靠窗的位置坐着拾穗儿,她正低头预习课本,手指还在轻轻划着书页时,他微微点头示意。

    拾穗儿抬起头,正好对上老师的目光,她赶紧露出一个微笑,心里像喝了奶奶阿古拉做的甜奶茶,暖暖的。

    这节课老师讲的是“种间关系”,讲到竞争、共生、捕食时,他突然停了下来,看着全班同学说:“我给大家举个例子,就拿荒漠里的梭梭树和肉苁蓉来说——

    肉苁蓉是寄生植物,它要依靠梭梭树的根系才能生长,而肉苁蓉的生长又能帮助梭梭树吸收水分,这就是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的目光又落在了拾穗儿身上,“之前有同学跟我聊过家乡的梭梭林,其实很多生态学案例,都藏在我们的生活里,只要多观察、多思考,就能发现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的脸又红了,却不再像上次那样紧张,她挺直了背,认真地记着笔记,把“梭梭树-肉苁蓉”的例子写在笔记本上,还画了一个小小的箭头,标上“互利共生”。

    下课铃响了,同学们陆续收拾书包,拾穗儿还在整理笔记,没等她起身,孙教授已经走到了她的课桌旁。

    他的手自然地撑在桌面上,指尖还沾着一点粉笔灰,“论文看得怎么样?有没有不懂的地方?”

    拾穗儿赶紧从书包里掏出那几篇论文和笔记本,论文的页脚已经卷曲,上面贴满了彩色便签——黄色的便签写着“这里的数据和家乡的情况很像”,粉色的便签写着“这个公式没看懂,要再问老师”,绿色的便签画着一个笑脸,旁边写着“原来生态学这么有意思”。

    笔记本上,除了原来的问题,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思考:“如果梭梭林里种了沙棘,会不会影响K值?”“人工补种梭梭树,能不能提高环境容纳量?”

    “老师,这篇关于梭梭林的文章里,提到降水量的年际波动会影响环境容纳量,”她的语速因为兴奋而略快,眼睛亮晶晶的,像盛满了星星,“那是不是说K值其实不是一个常数,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范围?就像我们家乡的羊群,好年景能养五十只,坏年景只能养三十只,K值就在三十到五十之间波动?还有,文章里说人工灌溉能提高K值,那如果我们在戈壁滩上建更多的灌溉设施,是不是就能种更多的梭梭树,治沙效果也会更好?”

    林教授的眼睛亮了起来,像突然被点燃的烛火,连镜片后的目光都透着雀跃的光。

    他没等拾穗儿把话说完,就拉过旁边的椅子坐下,膝盖几乎贴着课桌,伸手从她手里接过后笔记本,指尖轻轻点在“动态变化的范围”那行字上,力道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珍宝:“你这话问到根上了!课本里写的‘固定K值’,其实是给刚入门的人搭的‘脚手架’,等你真懂了,就会发现它根本不是死的——就像你家羊圈里的干草,好年景能堆到圈顶,能多容下十只羊;坏年景干草只够铺个底,再挤就会饿肚子,这上下浮动的空间,就是K值的‘弹性区间’。”

    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支黑色水笔,在笔记本空白处飞快画了两条平行虚线,中间用歪扭的波浪线连起来,像给区间装了“心跳”:“你看,这两条线就是K值的上下限,中间的波浪线就是实际种群数量——雨水多了,草长旺了,上限就往上提;旱天来了,草枯死了,上限就往下落。你说的人工灌溉,就是把上限往上拽的‘力气’,可这里面藏着个门道:戈壁滩的地下水像个大水库,抽得太狠,水库见底了,不光梭梭树,连旁边的沙棘、红柳都得渴死,这就是生态学里的‘连锁反应’,牵一发要动全身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赶紧把“连锁反应”四个字写在笔记本上,笔尖用力得让纸页微微发皱。

    她抬头时,正撞见孙教授盯着她的笔记笑,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,像被阳光晒软的沙纹:“你记笔记的样子,像极了我当年跟着导师去草原调查的时候——那时候我揣着个小本子,见着牧民就问‘您家今年能多养几只羊’,见着草就量‘这亩地能喂饱几只羊’,比在课堂上啃公式实在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教授您当年也会怕学不会吗?”拾穗儿忍不住问,声音比刚才轻了些,带着点怯生生的好奇——在她眼里,教授就像书架上那些厚书,满是笃定,从不会有“不懂”的时候。

    “怕啊,怎么不怕?”孙教授哈哈笑起来,声音在空教室里荡开,“我第一次见‘逻辑斯蒂模型’时,盯着公式里的K看了半节课,心里直犯嘀咕‘这字母到底代表啥’,后来导师没给我讲公式,而是带我去草原蹲了三天——白天看老鼠啃草根,晚上听牧民讲‘草够不够吃要看天’,才明白K值不是纸上的字母,是草原上的草、天上的雨、牧民手里的鞭子,是活生生的‘日子’。”

    他的手指轻轻蹭过论文上梭梭林的照片,照片里的梭梭树干泛着深褐色,枝叶间还挂着小小的果实:“你家乡的梭梭树,是不是也结这样的果子?我当年在阿拉善捡过一颗,硬得能硌牙,泡在水里却能发芽——生态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,它不是公式堆出来的,是能摸、能看、能跟着牧民学的学问。你把论文里的模型和家乡的梭梭林对一对,就会发现那些弯弯曲曲的曲线,其实都在说‘怎么活下去’的道理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的眼眶突然有点发热,她赶紧低下头,用指尖蹭了蹭眼角——原来她纠结了好久的“K值”,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,是阿爸放羊时念叨的“草够不够吃”,是阿妈种梭梭时说的“间距要留三步”,是家乡土地上长出来的“实在话”。

    之前她总觉得自己像个外人,隔着玻璃看这些知识,现在才发现,自己早就站在知识的土里了,只是没找到开门的钥匙。

    “我之前总怕跟不上同学,怕这些公式太复杂……”

    她的声音有点发哑,却格外实在,“现在才知道,我不是不会,是没敢把家乡的事和书本连起来。”

    孙教授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,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衬衫传过来,像春日里晒暖的石头:“别慌,学习就像梭梭树扎根——刚开始长得慢,根须在地下盘得深,后来才能抗住风沙。你比好多同学都幸运,你见过真正的荒漠,知道梭梭树怎么扛风,知道羊群怎么跟着草走,这些都是书本教不会的‘活知识’。以后遇到不懂的,别憋着,随时来问;也可以把家乡的事写下来,咱们一起琢磨怎么用生态学讲清楚,好不好?”

    拾穗儿用力点头,眼泪还是没忍住,滴在笔记本上,晕开一小片墨迹。

    孙教授见状,从抽屉里抽了张纸巾递给她,又转身从书架上抱下来一本蓝色封面的书——《干旱区生态学研究方法》,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书签,上面画着株小小的梭梭,叶子歪歪扭扭的,像随手画的。

    “这本书送给你,”他把书放在拾穗儿面前,指尖还沾着书脊上的灰,“里面有好多荒漠植被的案例,还有怎么测K值的方法。你可以看看人家是怎么把理论用到治沙上的,说不定能想起家乡的事。下次见面,咱们聊聊你家草场退化的问题,看看能不能用逻辑斯蒂模型找着原因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双手接过书,封面的布纹蹭着掌心,像摸着凉凉的沙粒。

    她把书抱在怀里,仿佛抱着一团暖烘烘的光:“谢谢老师,我一定好好看,好好写家乡的事。”

    这时,窗外的夕阳已经沉到教学楼后面,橘红色的光从窗户斜切进来,把老师的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拾穗儿的笔记本上,和她的字迹叠在一起。

    孙教授看了看表,站起身:“不早了,食堂该关门了——你快去吃饭,别像我当年似的,为了啃公式忘了吃饭,饿得胃疼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赶紧把笔记本、论文和书塞进书包,背上时还特意把书往怀里贴了贴。她朝孙教授鞠了一躬,声音比来时亮了些:“教授再见,我下次还来问您!”

    孙教授笑着摆摆手,看着她的身影走出教室,直到走廊里的脚步声渐渐远了,才转身拿起自己的教案。

    他翻开教案,里面夹着张刚写的便签,上面写着:“拾穗儿——结合荒漠案例设计课堂讨论,让她带家乡的故事来分享”。

    笔尖停顿了下,又添了句:“下次见面问问她家乡梭梭林的近况”。

    窗外的夕阳把云层染成了粉紫色,像戈壁滩上少见的晚霞。

    孙教授望着窗外,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——也是这样,抱着本旧书追着导师问,在一个个黄昏里慢慢摸清知识的脉络。

    他忽然明白,所谓教书,从来不是把公式写在黑板上,是帮学生找到知识和生活的牵连,是让他们知道:那些看似难懂的理论,其实都藏在他们走过的路、见过的风景里,藏在他们心里最惦记的“家乡”里。
最新网址:www.xinbqg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