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百强小说 > 其他小说 > 拾穗儿 > 第14章-勤工
最新网址:www.xinbqg.info
    秋意渐浓时,戈壁滩该是起风了吧?

    拾穗儿坐在宿舍的书桌前,指尖摩挲着奶奶寄来的信笺,纸上“家里一切都好,你在外别省着”的字迹被她摸得发毛。

    窗外的银杏叶又落了几片,飘在窗台上,像极了奶奶村口那棵老沙枣树上掉落的枯叶。

    她捏了捏口袋里仅剩的几十块生活费,那是这个月省吃俭用剩下的……

    每天早餐只买一个馒头,午餐和晚餐都打最便宜的素菜,可即便这样,离下个月发补助还有十几天。

    “得再找份活干。”拾穗儿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轻声说。

    镜中的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头发扎得紧紧的,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有些乱,可眼神却亮得很——就像戈壁滩上迎着风沙生长的沙蒿,再难的日子,也得生出些韧劲来。

    她想起图书馆门口贴的勤工俭学招聘启事:每天傍晚整理书架、擦拭桌椅,一小时十五块钱,管晚饭。

    这个岗位像一束光,瞬间照亮了她紧绷的神经。

    第二天一早,她揣着写好的申请,在图书馆服务台旁徘徊了好久。

    管理员阿姨正在整理还书,手指麻利地在电脑上扫码、分类,偶尔抬头对借书的同学笑一笑,眼角的皱纹像绽开的菊花。

    拾穗儿攥着申请的手心出了汗,纸角都被捏得皱巴巴的,直到阿姨闲下来,她才鼓足勇气走上前。

    声音细得像蚊子叫:“阿姨,我……我想申请勤工俭学的岗位。”

    阿姨愣了一下,随即笑着接过申请,戴上老花镜仔细看。

    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申请上,拾穗儿的字迹工整得像打印的!

    “为减轻奶奶负担,愿尽己所能做好工作”这句话,被她描了两遍,墨色都深了些。

    “丫头,你是去年那个总在靠窗位置看书的姑娘吧?”

    阿姨抬头问,眼神里带着几分熟悉。

    拾穗儿没想到阿姨还记得自己,脸颊一下子红了,点点头:“是我,阿姨。我叫拾穗儿,大二的。”

    “拾穗儿,好名字。”

    阿姨把申请放在桌上,指了指旁边的椅子,“坐。这个岗位要每天傍晚五点到八点,整理书架、擦桌椅,有时还要帮着登记还书,你能兼顾学习吗?”

    “能!”

    拾穗儿立刻站起来,语气笃定,“我下午没课就来提前准备,晚上回去再复习,肯定不耽误学习。”

    她怕阿姨不信,又补充道,“我做事很仔细的,家里的农活都是我帮奶奶干,整理东西我在行。”

    阿姨被她认真的样子逗笑了,拍了拍她的肩膀:“别急,坐下说。阿姨信你。明天开始来值班吧,我先带你熟悉一下流程。”

    走出图书馆时,拾穗儿觉得脚步都轻了,风里的银杏香都变得甜丝丝的。

    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申请,好像已经摸到了工资寄给奶奶时,奶奶笑着说“丫头长大了”的样子。

    第一次值班,拾穗儿提前半小时就到了。

    她穿了件最整洁的衬衫,袖口挽得整整齐齐,头发也梳得一丝不苟,连鞋子都擦得干干净净。

    管理员阿姨已经在等她,手里拿着一个蓝色的工作牌,上面写着“图书馆志愿者 拾穗儿”。

    “戴上这个,大家就知道你是来帮忙的了。”

    阿姨把工作牌递过来,又给了她一副手套和一块抹布,“先从整理书架开始,按书脊上的编号排,A类是马列,B类是哲学,C类是社会科学……”

    阿姨一边说,一边指着书架上的标签,拾穗儿拿出笔记本,一笔一划地记着,字迹比课堂笔记还要认真。

    等阿姨讲完,她立刻戴上手套,走到B区书架前,开始整理。

    书架比她想象中高得多,最上层的书要踮着脚才能碰到,她把脚尖踮得老高,膝盖绷得笔直,胳膊伸得发酸,才勉强够到最上面的书。

    “这本是B012,应该放在第三层。”

    她轻声念着书脊上的编号,小心翼翼地把书抽出来,正要往下放,脚下不知被什么绊了一下,身体猛地一晃——

    “哗啦!”一摞书从手中滑落,散了一地。

    书页张开着,像一群受惊的小鸟,有的书脊还被磕出了小口子。

    拾穗儿的脸瞬间白了,心脏“咚咚”地跳,像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。

    她连忙蹲下身,手忙脚乱地捡书,指尖被粗糙的纸页划破,渗出血珠,火辣辣地疼。

    可她顾不上擦,只顾着把书一本本捡起来,对着编号仔细核对。

    “对不起,对不起……”

    她嘴里不停念叨着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,却死死咬着嘴唇不让它掉下来——

    她怕一哭,阿姨就不让她干了,怕这份能给奶奶减轻负担的工作就没了。

    “丫头,别急,慢慢来。”

    管理员阿姨听到动静走过来,手里拿着一包创可贴。

    她蹲下身,轻轻按住拾穗儿正在捡书的手,“先把伤口处理好,书我来帮你排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抬起头,眼眶红红的,像只受惊的小兔子:“阿姨,对不起,我把书弄掉了,还磕坏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没事,书磕坏了可以修,手伤了可不行。”

    阿姨拿出一张创可贴,小心翼翼地贴在拾穗儿手心的伤口上,指尖的温度透过创可贴传过来,暖得她鼻子一酸。

    “书架高,你够不着就搬凳子,别踮着脚,容易摔着。整理书架急不得,得慢慢熟悉,阿姨刚开始干的时候,比你摔得还多呢。”

    阿姨的话像一股暖流,浇灭了拾穗儿心里的慌张。

    她看着阿姨蹲在地上,熟练地把书按编号排好,手指在书脊上轻轻划过,像在抚摸老朋友。

    “你看,书脊上的编号有规律,前两位是大类,后面是小类,按数字顺序排就行。”

    阿姨拿起一本《西方哲学史》,指着编号说,“这本B023,‘B’是哲学大类,‘02’是西方哲学,‘3’是具体的册数,放在B区第二层第三格就对了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点点头,跟着阿姨一起排书,手指虽然还疼,可心里却踏实多了。

    等把散落的书都排好,她又拿着抹布,开始擦拭书架。

    从顶层到底层,她擦得格外仔细,连书架缝隙里的灰尘都用指尖抠了出来,抹布换了三次水,直到每个书架都亮得能映出人影,她才停下。

    那天晚上,她忙到闭馆。图书馆的灯一盏盏熄灭,只剩下服务台旁的一盏小灯。

    她又把所有书架都检查了一遍,从A区到Z区,每一本书都要确认编号和位置对不对,连倾斜的书都要扶直。

    管理员阿姨催了她好几次:“丫头,别查了,快回去吧,太晚了不安全。”

    “再查一遍,阿姨,确认没错我再走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固执地说,直到最后一本《沙漠生态学》归位,她才松了口气,对着书架笑了笑——就像看着自己种的小苗终于长直了腰。

    走出图书馆时,已经快十点了。晚风很凉,吹得她打了个哆嗦,可身上却因为忙碌而冒着热气。

    她揉了揉发酸的胳膊,又摸了摸手心的创可贴,忽然觉得一点都不累——只要能挣到钱,能让奶奶少累一点,这点苦算什么呢?

    从那以后,拾穗儿每天都准时到岗,有时甚至会提前一小时来。

    她渐渐熟悉了所有书架的位置,哪个区域的书流通快,哪本书经常被错放,她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
    遇到踮脚够不到的书,她就搬来小凳子,踩着凳子慢慢排,再也没摔过一次。

    有一次,一个低年级的学弟来借《植物生理学》,翻了半天都没找到,急得满头大汗。

    拾穗儿正在擦桌子,听到他的嘀咕声,立刻走过去:“同学,你找《植物生理学》吗?在C区8排2架,第三层,书脊是绿色的。”

    学弟愣了一下,按她说的位置去找,果然找到了。

    “学姐,你也太厉害了吧,怎么记得这么清楚?”学弟惊讶地说。

    拾穗儿笑了笑,指了指自己的笔记本:“我记在上面了,每个区域的重点书我都标了位置,方便找。”

    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着书名、编号和位置,还有用不同颜色笔画的标记——红色是常被借走的书,蓝色是容易被错放的书,黑色是刚上架的新书。

    管理员阿姨看在眼里,心里满是欣慰。

    有时拾穗儿忙得忘了吃饭,阿姨就会从食堂打份饭回来,放在服务台上。

    “丫头,先吃饭,活儿等会儿再干,别饿坏了身子。”

    饭里总会多一个鸡腿,阿姨总说:“我不爱吃这个,你吃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知道阿姨是心疼自己,每次都会把鸡腿啃得干干净净,然后把饭盒洗好,偷偷在阿姨的杯子里泡上一杯菊花茶——她听阿姨说过,秋天容易上火,菊花茶能败火。

    日子一天天过去,拾穗儿的手越来越熟练,书架被她整理得井井有条,桌椅也擦得一尘不染。

    她的笔记本上,记的不仅是书名和位置,还有一些小细节:“李同学喜欢借生态类的书,每周三傍晚来”“王阿姨借的养生书,每次都看完后记笔记”“低年级同学容易把A类和B类的书放混,要多提醒”。

    这些细碎的记录,让她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,也让她和图书馆里的人渐渐熟悉起来。

    发工资那天,管理员阿姨把一个信封递给她,笑着说:“丫头,这是你这月的工资,三百块,点一下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接过信封,指尖有些发抖。信封很薄,可握在手里却沉甸甸的——

    这是她第一次靠自己的双手挣来的钱,是能给奶奶减轻负担的钱。

    她打开信封,三张崭新的一百块钱躺在里面,边角都带着淡淡的油墨香。

    她数了一遍,又数了一遍,确认是三百块,才小心翼翼地把钱放回信封里,像揣着一件稀世珍宝。

    “谢谢阿姨!”拾穗儿对着阿姨深深鞠了一躬,眼睛里闪着光。

    “谢我干啥,这是你应得的。”阿姨拍了拍她的肩膀,“快回去吧,记得给家里报个喜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点点头,转身就往邮局跑。路上,她路过一家书店,橱窗里摆着一本《英汉词典》,红色的封面,厚厚的,看起来就很结实。

    她停下脚步,趴在橱窗上看了好久——之前查单词,她都要跑到走廊的公用字典前,有时字典被人借走,她就只能对着单词发呆,要是有一本自己的词典,查单词就方便多了。

    可她摸了摸信封里的钱,又想起奶奶——奶奶的关节炎每到秋天就会犯,要是寄点钱回去,奶奶就能买些膏药贴,不用再疼得睡不着觉。

    她咬了咬嘴唇,转身继续往邮局走,可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勾着,总想着那本词典。

    到了邮局,她把两百块钱递给柜台的阿姨:“阿姨,麻烦您把这些钱汇到这个地址。”

    地址是奶奶家的,她已经背得滚瓜烂熟。汇完钱,拿到汇款单,她看着上面的“收款人:阿古拉”,嘴角忍不住上扬。

    奶奶收到钱,肯定会笑着跟邻居说“我家丫头寄钱回来了”。

    走出邮局,她又忍不住往书店的方向走。犹豫了好久,她终于走进书店,拿起那本《英汉词典》,翻了翻里面的内容,字迹清晰,解释详细,还有例句和用法说明。“老板,这本词典多少钱?”她小声问。

    “九十八块。”老板说。

    拾穗儿攥了攥手里剩下的一百块钱,心里算了算:汇完钱还剩一百,买完词典还能剩两块,够买两个馒头当明天的早餐。她咬了咬牙,把钱递给老板:“我买了。”

    抱着词典走出书店时,她心里既高兴又有点忐忑——高兴的是终于有了自己的工具书,忐忑的是这个月的生活费又少了。

    可当她翻开词典,看到扉页上空白的地方,忽然想起奶奶说的“读书是最好的出路”,心里又踏实了——这本词典,是用来学习的,是为了以后能挣更多的钱,让奶奶过上好日子,不算乱花钱。

    回到宿舍,她把词典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,又把汇款单夹在奶奶的信里。

    然后,她拿出笔记本,在扉页上写下:“第一次勤工俭学工资,汇给奶奶200元,买《英汉词典》98元,剩2元。以后要更努力,让奶奶不用再辛苦。”

    写完,她摸了摸手心的创可贴——伤口已经愈合了,只留下一个浅浅的印子。

    她想起第一次值班时摔掉的书,想起阿姨递来的创可贴,想起食堂里带着温度的鸡腿,想起汇钱时奶奶的地址,想起这本崭新的词典……

    眼泪忽然掉了下来,落在笔记本上,晕开了字迹,可心里却暖得像揣着一个小太阳。

    那晚,她抱着词典,睡得格外香。

    梦里,她回到了戈壁滩,奶奶笑着接过她递过去的钱,还摸了摸她的头说“丫头长大了”。

    图书馆的书架整齐又明亮,她拿着词典,正在帮学弟学妹查单词;风里的银杏叶落在她的肩上,像一片片金色的希望。

    第二天一早,她又准时出现在图书馆。戴上工作牌,拿起抹布,擦着熟悉的桌椅,整理着熟悉的书架,手心的伤口印子还在,可心里却充满了力量。

    她知道,这条路或许会辛苦,或许会有磕磕绊绊,但只要她像戈壁滩上的沙枣树那样,扎根、生长、不放弃,就一定能长出属于自己的枝繁叶茂,一定能让奶奶过上好日子。

    夕阳西下时,阳光透过窗户,落在拾穗儿的身上,也落在她手边的《英汉词典》上。

    词典的红色封面在阳光下闪着光,像一颗跳动的心脏,也像一束照亮前路的光——那是勤工俭学的汗水,是奶奶的期盼,是知识的力量,更是一个女孩在成长路上,用坚韧和努力编织的希望。
最新网址:www.xinbqg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