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www.xinbqg.info
从那个雨夜之后,拾穗儿的生活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无形的、却无比强大的力量。希望的种子一旦破土,便以惊人的速度茁壮成长。
她并未因即将到来的改变而有丝毫松懈,反而更加拼命,像是要把过去被耽误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抢夺回来。
这片广袤无垠、曾经困住她父母的戈壁滩,在她的眼中,彻底变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、无比广阔的教室。
每一块石头都是她的课桌,每一寸沙地都是她的练习本,而那呼啸的风声,仿佛也成了督促她前行的号角。
她用捡来的、粗细不一的木炭条在土坯墙上书写。那墙面粗糙不平,像老人饱经风霜的脸,而且异常“贪婪”,炭笔划上去,粉末很快就被干燥的土坯吸收进去,颜色变淡,写不了几个笔画鲜明的字,就得重新蘸取。
拾穗儿便想了个法子,她用一把生锈的小刀,仔细地将木炭前端削得尖尖的,像一支真正的炭笔。
书写时,她不再仅仅是“写”,而是带着一股狠劲,一笔一划地“刻”。
她用指尖感受着木炭与土墙摩擦时传来的细微阻力,听着那“沙沙”的、如同春蚕食叶般的声音,将那些公式、定理、英文单词,深深地“刻”进墙壁里,也刻进自己的脑海里。
常常写完一面墙,她的右手食指和拇指会被粗糙的炭笔和墙壁磨得通红,甚至破皮,渗出血丝,混合着黑色的炭粉,形成一种暗红的色泽,她也只是不在意地甩甩手,或者放在嘴边轻轻哈一口气,便又继续沉浸在她的“课堂”里。
戈壁滩上最不缺的就是沙子。她把住处周围相对平整的沙地,划分成不同的“功能区”。
一块用来演算数学题,一块用来练习写作文提纲,还有一块,专门用来默写古诗词。
沙粒粗糙,硌得她纤细的指尖生疼,写久了,指腹会变得麻木。
她便找来一块奶奶实在无法缝补的旧布头,垫在手指下面。
写满了,她并不急着立刻抹去,而是会站在那里,微微眯起右眼,仔细地审视一遍自己的“作业”,确认无误或者找到错误后,才会伸出小手,带着一种奇异的庄严感,轻轻地将沙地抹平。
那动作,不像是在销毁痕迹,倒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学者,在完成一次重要的推演后,清理桌面,准备下一次的探索。
沙地恢复平整,仿佛一片等待开垦的智慧沃土,随时准备承载新的思想火花。
每天,当天边还镶嵌着几颗不肯离去的残星,戈壁滩沉浸在最深沉的墨蓝色里时,拾穗儿就已经窸窸窣窣地起床了。
她怕吵醒里屋因为劳累而鼾声微微的奶奶,动作总是轻得像一只小猫。
她裹紧那件永远也摆脱不掉的、带着身体温热和淡淡土腥味的旧棉袄,蹑手蹑脚地走到屋外,找一个背风的角落,开始她雷打不动的晨读——背诵英语单词。
那些单词,来源极其艰难。它们来自一本残缺不全、不知经过多少人之手的旧英语课本。
那是她和奶奶用积攒了快一个月的、用小布袋装着的、从沙窝里一颗颗扒拉出来的铁渣和铜屑,从镇上的废品收购站那个总是板着脸的老板那里,好不容易才换来的。
课本的封面早已不知去向,书脊开裂,里面的纸页泛黄发脆,边缘被虫蛀了不少小洞,更糟糕的是,后半部分几乎缺了一半,许多课文和练习都戛然而止。
发音,是更大的难题。她拥有一份“词典”,但那只是一张不知从哪本厚词典上撕下来的、只有孤零零半页的碎片。
上面侥幸地罗列着一些以某个字母开头的单词和音标。她就靠着这半页“天书”,对着课本上那些陌生的、曲里拐弯的单词,一个个地、连蒙带猜地琢磨它们的读音。
她的左眼在这样的近距离、小字体的辨认上几乎完全帮不上忙,反而会因为聚焦困难而产生叠影。
她只能完全依赖右眼。她会把脸埋得极低,极低,鼻尖几乎要触碰到那脆弱的、仿佛一碰就会碎掉的纸页,长长的、因为营养不良而有些稀疏的睫毛,常常会扫在纸上,痒痒的。
有时,为了确认一个复杂单词的音标,或者回忆一个语法规则,她会保持这个极其费力的姿势,一动不动地“钉”在那里小半个时辰,直到右眼因为过度聚焦而酸涩难忍,不受控制地涌出生理性的泪水,视线变得一片模糊。
这时,她会抬起袖子——那袖口已经因为无数次类似的擦拭而变得硬邦邦、黑乎乎——胡乱地在眼睛上蹭两下,待视线稍微清晰,便又立刻低下头,重新投入那片由二十六个字母组成的、浩瀚而迷人的海洋。
对她而言,每一个被正确读出的单词,都是一次小小的胜利;每一个被理解的句子,都是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户。
戈壁的天气,是喜怒无常的暴君。记得那是夏末的一个午后,原本晴朗的天空毫无征兆地阴沉下来,乌云像打翻的墨汁般迅速蔓延,紧接着,狂风大作,雷声隆隆,暴雨如同天河决堤般倾泻而下。
那不是温柔的春雨,而是夹杂着冰雹、足以摧毁一切的狂暴之雨。
土坯房在风雨中剧烈地颤抖着,发出“嘎吱嘎吱”的呻吟。
突然,“轰隆”一声闷响,伴随着阿古拉奶奶一声惊恐的尖叫,靠近东侧的那面土墙,因为常年被风沙侵蚀、雨水浸泡,终于不堪重负,塌陷了一个巨大的角落!
泥水混合着断裂的草梗和土块,像一条浑浊的黄色瀑布,“哗啦”一声从缺口处奔涌而入,瞬间就淹没了小半个屋子。
更让拾穗儿心胆俱裂的是,那面她花费了无数个日日夜夜、用心血和汗水“刻”满了重要物理公式和数学推导过程的墙壁,首当其冲!
浑浊的泥水无情地冲刷着墙面,那些清晰工整的字迹,在水的浸泡和冲刷下,迅速变得模糊、溶解、化作一道道泥浆,顺着墙壁流淌下来,不过片刻功夫,一大片心血就消失殆尽,墙上只剩下一片狼藉的黄褐色泥污。
“我的墙!”
拾穗儿发出一声带着哭腔的惊呼,脸色瞬间变得惨白。
她第一个反应不是去抢救那些同样被泥水浸湿的、少得可怜的家具物品,而是光着脚,毫不犹豫地就踩进了冰冷刺骨、满是泥浆和碎石的积水里,不顾一切地扑向炕头——她那本视若生命的练习册正放在那里!脚下传来一阵钻心的刺痛。
她低头一看,一块隐藏在泥水下的尖锐碎玻璃,已经在她瘦弱的脚底划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,鲜血立刻涌了出来,顺着她纤细的脚踝蜿蜒流下,滴落在浑浊的泥水里,洇开一圈圈触目惊心的、淡红色的小圆晕。
但她仿佛完全感觉不到疼痛,她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那本练习册上。她一把将本子抓过来,也顾不上它是否已经被泥水溅湿,就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,死死地、紧紧地搂在怀里,用自己单薄的身体为它挡住继续泼洒进来的雨水。
那个本子,对她而言,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,更是她在绝境中不曾放弃的证明,是支撑她走到今天的精神支柱,是比性命还要重要的“救命的宝贝”。
阿古拉奶奶踉跄着过来,看到孙女血流不止的脚和那面被毁掉的墙,老人家的眼圈瞬间就红了。
她颤颤巍巍地找来一块相对干净的破布,想给拾穗儿包扎伤口。
可是,巨大的心痛和后怕让她的手抖得厉害,一连试了好几次,那根细细的针,怎么也穿不过那个小小的针眼。
泪水终于从奶奶浑浊的眼睛里大颗大颗地滚落,混合着脸上的雨水和泥点。
她看着孙女苍白而倔强的小脸,声音哽咽,带着无尽的辛酸和哀求:“穗儿……咱不学了……啊?咱不受这罪了……奶奶看着……心里跟刀剜似的疼啊……”
拾穗儿抬起头,看着奶奶泪流满面的脸,看着老人那双因长期劳作而变形、此刻却连一根针都拿不稳的手,她的嘴唇剧烈地颤抖着,下唇被牙齿死死咬住,留下了一排深深的、泛白的牙印。
巨大的委屈和心痛像潮水般涌上心头,眼眶又热又胀,视线迅速模糊,泪水在里面疯狂地打转,仿佛下一秒就要决堤。
但她硬是梗着脖子,仰起头,拼命地眨着眼睛,利用这个动作,强行把那些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逼了回去。
她知道,她不能哭。她一哭,奶奶会更难过,更自责。
她只是用力地、坚定地摇了摇头,一个字也没有说,但那眼神里的执拗和不肯屈服,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。
那天晚上,雨势渐小,但冷风依旧从墙角的破洞“呼呼”地灌进来。
阿古拉奶奶含着泪,用能找到的木板和旧毡布勉强堵住了缺口。
然后,她默默地点亮了那盏唯一的油灯——灯油是从骆驼刺籽实里榨取的,燃烧时冒着浓黑的烟,带着一股刺鼻的焦糊味,常常熏得人头晕眼花。
拾穗儿就借着这昏暗摇曳、烟雾缭绕的光,摊开那本边缘被泥水浸湿、变得皱巴巴的练习册,拿出她珍藏的、几乎握不住的铅笔头,开始一页一页地、重新抄写那些被暴雨冲走的公式。
她写得很慢,很认真,每一个字母,每一个符号,都力求和记忆中墙上的一模一样。
烟雾呛得她忍不住低声咳嗽,她就用手捂住嘴;眼睛被熏得直流泪,她就用那早已脏污的袖口擦一下。
时间在笔尖的“沙沙”声中悄然流逝,窗外的夜色由浓墨般的黑,渐渐透出些许深蓝,又慢慢转向鱼肚白。
当黎明的第一缕微光终于怯生生地从破洞的毡布边缘挤进来时,拾穗儿终于支撑不住,额头抵着冰凉的桌面,趴在那里睡着了。
她的呼吸均匀而绵长,瘦小的肩膀随着呼吸微微起伏。
一只手里,还死死地攥着那半截几乎要被捏化了的铅笔头,仿佛即使在梦里,也不愿放开这求知的武器。
另一只手的指缝里,夹着一张刚刚写满公式的纸,那上面的字迹,虽然带着疲惫的痕迹,却依然工整、清晰,如同她眼中那从未熄灭的、渴望知识的光芒。
油灯的灯芯,也终于燃到了尽头,火苗挣扎着跳动了几下,化作一缕细弱的青烟,袅袅升起,融入了破晓的晨光之中。
最新网址:www.xinbqg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