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百强小说 > 穿越小说 > 相国在上 > 274【将相和】
最新网址:www.xinbqg.info
    (书友们,273章后半部分有大改,如果发现对不上可以刷新再看一下~)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沉重的紫檀木门隔绝内外,御书房中一片静谧。

    曾敏无声地退至角落阴影里,恍若一尊泥塑垂首肃立,只用眼角余光观察着那两位坐在圆凳上的重臣。

    时至今日,就连宫中最底层的小黄门都知道朝中有两尊大山,其一是执掌内阁多年、门生故旧遍天下的首辅宁珩之,另一位便是异军突起、清名满人间的工部尚书沈望。

    虽说眼下清流一党的实力还远远比不上宁党,但是因为有天子的偏向,沈望在朝中的根基越来越扎实。

    就拿薛淮来说,若是没有沈望在幕后的支持,他光靠薛明章的遗泽能够在江南无往不利?

    在今天这场廷议之前,宁珩之与沈望还能保持表面上的和谐,纵然沈望和薛淮曾经扳倒了薛明纶和岳仲明,给宁党造成极大的损失,但宁珩之并未寻机报复,而沈望对首辅大人也十分敬重,这自然是天子想要看到的画面。

    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,更何况关系到朝堂权柄,没人会轻言退让,天子当然明白这个道理,他不介意下面的臣子偶尔斗一斗,但是这种争斗必须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。

    欧阳晦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,这些年没少找宁党官员的麻烦,却始终不会逾越底线,尤其不会在国家大事上胡来。

    若非如此,天子也不会支持他在内阁站稳脚跟。

    只不过欧阳晦年事已高,有些时候思虑不周,容易被宁珩之三言两语带进沟里,兼之他身边没有聚拢一批有能力的臂助,天子最终只能放弃他,重新扶持沈望来制衡宁珩之。

    念在欧阳晦这些年忍辱负重的份上,天子肯定会给他一个好的落幕。

    想到沈望,天子不禁抬眼望去,只见即将入阁的工部尚书背脊挺直目光低垂,沉静却又不失骨鲠之气。

    他确实比欧阳晦强,但是同样比欧阳晦不受控制。

    比如当下发生在江南的盐漕之争,在天子上次明确要搁置漕运改革的前提下,若是欧阳晦就不会违逆圣意,然而沈望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——即便他和薛淮没有私下串联蒙骗君上,可天子不相信薛淮在事前没有征询过沈望的意见。

    简而言之,江南的风波原本不会发生,或者说有更加稳妥的法子,不至于闹成现在这般沸沸扬扬的场面。

    “元辅。”

    天子没有直接找沈望谈心,而是看向宁珩之说道:“盐漕之争并非一地之疥癣,实乃国脉之隐忧。蒋济舟急报于朕,是忠亦是责。”

    宁珩之微微欠身,苍老的嗓音带着一贯的沉稳:“陛下圣明烛照。蒋济舟身为漕督,守土有责其心可悯,然事已至此追责无益,老臣以为,当务之急在稳字。漕衙积弊人所共知,然矫枉过正恐生大乱,理应以大局为重徐徐图之。”

    此刻御书房内没有多余之人,宁珩之不再遮遮掩掩。

    漕运衙门的问题不是秘密,君臣三人心里都清楚,想要肃清漕衙风气必须要用猛药,问题就出在这里。

    京城和九边的供给不能断,否则必然会出大乱子,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天子知道漕运积弊甚重,也只能尽力修修补补,因为没人担得起社稷动荡的责任。

    但是这不代表天子会无止境地容忍那些人,故而他稍稍加重语气道:“漕衙乃朝廷颜面,纵有过错亦需体面。但元辅需告知蒋济舟,此番范东阳非为问罪而去,乃为厘清和立规。该整肃的要整肃,该给盐商留的余地要留,莫再授人以柄横生事端。”

    其实在方才天子公开告知范东阳三条准则的时候,宁珩之便大致揣摩到天子的心思。

    第一条让蒋济舟和薛淮平息争端乃题中应有之义,盐漕之争绝对不能影响到国朝安稳的大局。

    第二条让范东阳召集各方势力坐下来商谈也很好理解,既然盐漕之争是利益之争,那就说明双方可以谈,先前无非是漕运衙门放不下架子,如今有天子的旨意作为背书,想来他们能够冷静一些。

    关键便在于第三条,天子命范东阳沿途详查漕运实情,再加上此刻他对宁珩之所言,愈发令人深思。

    天子说范东阳非为问罪而去,却又让他体察民瘼,这显然不是自相矛盾之举,而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宁珩之,倘若这次的风波可以平息,江南重新恢复平静,他就可以既往不咎。

    反之若是盐漕之争愈演愈烈,那么天子绝对不会轻饶相关人等。

    “陛下深谋远虑,老臣感佩。”

    宁珩之再次欠身,诚恳地说道:“蒋济舟素来忠谨,必能领会圣意。老臣即去信严谕,令其全力配合范左副,整饬衙署风气,明定稽查章程,示商民以公道。断不会再有不智之举,激化矛盾,有负圣恩。”

    天子微微颔首。

    在体察上意这件事上,宁珩之一直做得很好,既然他有了明确的保证,想来漕运衙门会懂得分寸。

    下一刻他转而看向沈望,放缓语气道:“沈卿。”

    沈望微微垂首道:“臣在。”

    “朕知薛淮才情不凡又胸有韬略,然其终究年轻气盛,锋芒太盛并非好事。”

    天子望着沈望清癯的面容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倘若薛卿尚在世,朕自然不会说这些,但如今……沈卿你身为薛淮的座师,那小子想来会听你的话,你要多加规劝和教导。”

    宁珩之听闻此言,心里不由泛起一抹感慨。

    天子登基二十年来,极少会用“那小子”之类的词称呼一个臣子,恐怕只有在提到薛明章的时候,这位城府如海的君王才会显露刹那的柔软。

    一想到七年前去世的薛明章,宁珩之的心情有些复杂,但是面上没有表露分毫。

    沈望则恭谨地说道:“臣,谨遵圣谕!”

    天子并未忘记沈望上次的奏请,他也知道薛淮的目的是想推动漕运改革,然而此事目前并不成熟,因为漕运的重要性无可替代,在新机遇出现之前,他绝对不会允许有人对漕运大动干戈。

    故此,他看着沈望缓缓道:“范东阳所至便是朕意所向。告诉薛淮,两淮盐协可存,然需谨守本分,莫再生逾越之想,让他静待范卿裁决,收敛心神把扬州给朕治理太平了。”

    沈望神色如常,似乎对当下的结果已经非常满意,只见他毫无迟滞地说道:“陛下洞察秋毫,实乃社稷之福。臣必正告薛淮,令其恪守臣节,静待范左副南下,一切听凭朝廷裁处。扬州上下定当竭尽全力,保境安民疏通商路,以报陛下天恩。”

    宁珩之若有所思地看了他一眼。

    沈望的反应和先前大不相同,宁珩之原本以为他和薛淮这对师徒是想在漕运衙门撕开一个口子,如今看来似乎他们只是想保全两淮盐协?

    纵如此,宁珩之并未放松警惕。

    天子静静地看着两人,御书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。

    曾敏无声地示意小太监们点燃四周的宫灯,跳跃的烛光将两位重臣的影子投在光洁的金砖地上,此间光影摇曳不定,一如迷雾笼盖的朝堂局势。

    天子身体向后,缓缓靠上椅背,神情显得深邃难测。

    他再度开口,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:“元辅,沈卿,望尔等谨记今日之言。江南乃大燕之江南,运河乃国朝之运河,朕要的不是谁压倒谁,而是各司其职相安无事,共保国泰民安。”

    这番话既是在说盐漕之争,同样是在提点已经显露端倪的宁党与清流之争。

    朝中派系之争在所难免,但是天子不想看到有人逾越雷池,对于宁沈这等人物来说,此言几近于明示。

    宁珩之当先起身道:“陛下圣训,字字千钧,老臣铭感五内。天心即国本,臣等自当以社稷安稳为念。江南事关乎运河命脉,老臣定会约束百官,以朝廷法度为纲,绝不使个人之私凌驾于国事之上。至于朝堂之上偶有争端,政见或有小异,然为国为民之心应无二致。老臣身为内阁首辅,定与诸位同僚同心戮力共维大局,绝不负陛下殷切期许。”

    天子对他的表态很满意,随即向一旁看去。

    沈望随之起身一礼,语调清朗而坚定:“陛下殷殷期许,臣定谨记于心。元辅与臣纵有政见之异,然忠君体国之心绝无二致。雷霆雨露俱是君恩,庙堂进退自有法度,臣必持此本心,绝不以门户之见误国事,亦不以意气之争累圣心。唯愿政通人和各安其位,此即臣所愿竭诚效力之鹄的。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天子轻舒一口气,微笑道:“朕得元辅与沈卿,当能高枕无忧也。”

    两人连忙自谦。

    见天子眼中乏意渐露,他们便行礼告退,天子则让曾敏亲自相送。

    “元辅,请。”

    走出御书房,沈望微微侧身,面带微笑地看着宁珩之。

    “沈尚书,请。”

    宁珩之同样神态温和。

    两人遂并肩前行,一路商谈国事政务,仿佛之前在御前争执的场景从未发生过。

    曾敏跟在两人身后,听着他们相谈甚欢,看着两人和谐的背影,不禁默默感叹一声。
最新网址:www.xinbqg.info